讲座 Talk · 苏重 | 不正常爵士乐手总汇 Unusual Jazz Musician Summary

本文为第三届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讲座录音记录

由工作人员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 midori@b10live.cn

2013年9月16日讲座现场。摄影:莱恩

讲座简介 Introduction of the talk

艺术家,往往是一群奇怪的人。要是不奇不怪,不甚特殊,平凡如你我一般,也就谈不上什么独特的魅力。有这么一些爵士乐手,他们比其他创作者更古怪,吹法螺、砸钢琴、掐吉他、用鼻子演奏、一次吹三支萨克斯风……然而,在诡谲的表象之下,他们展现的,却是成熟高明的伟大音乐……艺术上的古怪,有时只是哗众取宠,但是当古怪进行到底,甚至超过我们的常识跟想象的时候,是值得好好研究研究的。

Artists are always a bunch of weird people. They won’t have the unique charm if they are just as ordinary as you and me. There are some Jazz musicians who are weirder than other artists. Bragging, smashing the piano, plucking guitar, playing with their noses, playing with 3 saxophones one time…... However weird they can be, they always present the most sophisticated and comprehensive music. Sometimes it can be called demagogy when the art is weird. But it will be worth studying when something weird is beyond our imagination and commonsense. 

苏重

讲者简介 Introduction of the Speaker

苏重,乐评人。台北爱乐广播电台“台北爵士夜”、“布鲁斯·威力”节目客座主持人,ICRT台北国际社区广播电台 爵士乐团大赛 评审,中国时报 娱乐周刊 爵士评选小组召集人,两厅院夏日爵士派对 咨询委员,台中爵士音乐节 咨询委员。

著作出版:《Jazz What》作者、《魔岩爵士圣经》共同作者、《台北秘密基地》共同作者、《我爱周星驰》共同作者、《男孩呐喊愤怒鸟》共同作者、《蓝调百年之旅》审稿。

Heavy Su,Music critics。Guest presenter of PRT “Taipei Jazz Night” and “Blues Power”,ICRT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adio Taipei Jazz Orchestra,Competition Accreditation,China Times Entertainment Weekly Jazz Selection Group Convener,NTCH Summer Jazz Party Advisory Committee,Taichung Jazz Festival Advisory Committee。

Book Publishing:Author of "Jazz What"、Co-author of "All Music Guide to Jazz"、Co-author of "I love Stephen Chow"、Co-author of "The Boy Calls for Angry Birds"、Reviewers of "The Blues"。


不正常爵士乐手总汇

Unusual Jazz Musician Summary

讲者 Speaker:苏重 / 嘉宾 Guest:沈鸿元 / 时间 Date:2013.9.16

 

阿飞(策划人):

大概是在十年前,那个资讯相对稀缺的年代,我在网上搜寻爵士乐相关的中文资讯时就常常看到“苏重”这个名字。当时他在某个媒体发表爵士乐相关文章,让我受教良多——在当时,关于爵士乐的中文论述和研究还非常少,我们通过苏重先生的文章了解了很多爵士乐的历史和音乐家的介绍。所以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请到他来为我们分享。

去年的爵士节里我们也举办了许多讲座,邀请了包括沈鸿元、马世芳、周昭平等多位来自台湾的讲者,今年我们就把去年“漏网”的苏重老师请来了。

很荣幸沈鸿元老师也“闻风”一同过来了。他们两位是很好的搭档,在台湾共同主持一档名为“布魯斯·威力(Blues Power)”的电台节目,也许等会儿他们俩会即兴来一番“布鲁斯·威力”的现场版。

那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苏重老师!

苏重:

大家好,我是苏重。很高兴这次参加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让我有机会做一个讲座,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爵士音乐。去年我也有来看一些演出,深圳的爵士乐听众们的反应令我印象深刻。我感受到大家对艺术,对音乐,对新的、有趣的东西是充满渴望的。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不正常爵士乐手总汇”。因为这个题目,再加上今天这么多人来,证明了深圳的爵士乐迷中正常的比较多——正常的人才会想看看不正常的人是怎么回事。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一个正常的的乐手大概是什么样子。他是一名西班牙吉他乐手,叫Paco de Lucía,也在美国发展。他非常厉害,非常高明,但还算是正常人。

 

♬ 点击播放视频 Paco de Lucía《Flamenco Carlos Saura》

 

Paco de Lucía 帕科·德卢西亚(1947-2014),西班牙弗拉明戈吉他大师

他演奏的是吉他。大家对吉他这种乐器都不陌生,所以应该也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厉害的演奏者。但他不是我们的主角,我们今天的主角是一些比较不正常的乐手。在刚才的表演中,他自己演奏主旋律,乐团其它成员进行伴奏或者拍打木箱制造节奏。这样的团队合作,算是正常的吉他手会做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不正常的吉他手,以上这些事情他全部一个人做。在这之前,让我这个“正常”的讲者请出“不正常”的讲者——沈鸿元来与我一起和大家聊聊。

沈鸿元:

大家好。我想客套的话就免了,我叫沈鸿元,很高兴再次来到深圳和大家分享音乐。顺便提一下,刚才视频里面吉他手旁边的人在打木箱,那个木箱是一种叫做cajón的打击乐器,木箱里面装了一些电子回路,击打的时候就有共振效果,可以制造出percussion(打击乐)的音效。在拉丁音乐里蛮常用到这种乐器。

cajón,木箱鼓,或称鼓箱,是一种箱状的木质打击乐器

苏重:

接下来我们看这个不正常吉他手。他其实也有正常的时候,但这个视频中他在做不正常的事情。他叫Pat Metheny,一位美国的吉他手。他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乐器,虽然还是一个吉他,但是他把它叫做“Pikasso Guitar”。我们来看看他怎么处理这个乐器。

 

♬ 点击播放视频 Pat Metheny Pikasso 42《String Guitar》

 

Pat Metheny 帕特·梅思尼(1954- ),美国著名吉他手/作曲家,弹奏42弦Pikasso吉他

苏重:

Pat Metheny其实也有正常的时候,但只要他将这个“Pikasso Guitar”拿出来,就会做出像刚才视频所见的表演。他一会儿左手按着弦走低音,右手在上面弹,一会儿要刷底下的弦,一会儿还要敲吉他木箱作为打击乐器……错综复杂的演奏使这把吉他像一座盖坏了的火车站,轨道乱七八糟的。这是一个有趣的玩法,他改造了他的乐器。

沈鸿元:

我想他之所以成这把吉他叫作“Pikasso Guitar”,大概是因为它跟毕卡索一样——我刚才真的无聊地数了一下,这把吉他的确有42根弦,就像调色盘一样,可以在上面自由自在地做一些他想要的效果。不知道古龙或金庸是不是听了他这样的音乐之后才写出了“六指琴魔”或“四十二章经”,哈哈。

不过Pat Metheny这个家伙真的是个天才。有一个关于他的不正常的小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他曾去美国波士顿申请读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那大概是天底下最好的爵士学院之一。一般学生进去都需要通过测试,测试后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班。Pat Metheny参加测试后,主考官和他说:“我们的学生满了,不过老师的位子还有空缺,你要不要考虑来当我们的老师?”

苏重:

他第二年就去伯克利教吉他,但在那之前他请了家教恶补关于音乐术语名词的知识。有许多东西他都会弹奏,却不知道那叫什么,所以他选择再学习,免得和学生无法沟通。

这就是Pat Metheny,很不正常的一个吉他手,但他也有正常的时候。

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吉他手自出道以来没有正常过。他的弹法非常奇怪,他叫做Stanley Jordan。

 

♬ 点击播放视频 Stanley Jordan《Stairway to Heaven》

 

Stanley Jordan 斯坦利·乔丹(1959- ),美国点弦电吉他大师/钢琴家

苏重:

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Stanley Jordan的演出,觉得很厉害的观众请举手。

(现场十多位观众举手)

但是有一个问题。你现在再回想一下刚刚的音乐,如果你没有看到他的演出而只是用听的,仍然觉得他的音乐很棒的,请举手。

(举手的观众少了一些)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Stanley Jordan是全世界最值得“看”的音乐家。我在文章里面打了一个比方:这有点像一只狗会说人话,但是这个狗说的人话声音好不好听,音色美不美,讲的话有没有道理则另当别论,但这件事情是世界奇观,一定要看一下。

沈鸿元:

苏老师写的那篇文章叫《口吐人言的狗》,大家可以去网站上搜索看看。

苏重:

既然我把以前写的“诋毁”他的文章都讲出来了,我们就再来看一个Stanley的表演视频,这一次他做得更“过分”。

 

♬ 点击播放视频 Stanley Jordan《Autumn Leaves 1990》

 

Stanley Jordan《Autumn Leaves 1990》视频截图

苏重:

刚刚视频的里是Stanley在演奏爵士名曲《Autumn Leaves》,可能比较多人听过,但被他玩成这样子。有句话叫小心组队,不要乱找队友。贝斯手就很可怜,低音提琴谁会弹这么快?但你和Stanley一起玩就得这样,该你即兴的时候就得拼命飚。你看贝斯手弹一弹还甩手,弹得很辛苦。

沈鸿元:

你们看他吉他演奏的方式。一般人演奏时通常是用手指和pick(拨片)拨动琴弦,声音透过音箱的共振再传送出来。而他的点弦法与拨弦的方式比起来,我个人觉得,会少了点“人味”。因为你听他的点弦法,咚咚咚咚……很有数码的感觉。但话说回来,音乐的感受方式是比较主观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Stanley Jordan。苏重老师一直强调说这是值得“看”的音乐,光用听的,就会少了一些灵魂,而你看了之后则很有画面。点奏的方式看起来很夸张,或许会让你忽略这样的音乐里也许少了一点“人味”的小小遗憾。但这是我的主观感受。我反而想问问大家,觉得刚才视频里吉他手和贝斯手谁的演奏好?

(观众大部分反映为贝斯手)

我觉得贝斯的声音中有延续,更有灵魂。我想苏重老师一直强调它是值得“看”的演奏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苏重:

对,贝斯手的演奏充满了情绪,感觉起来确实多了些“人味”。在Stanley他那样的点弦中,你就会听到一个旋律,一个即兴的东西一直跑过去。速度非常快,技巧非常值得崇拜。这个技巧是很难学的,但也有很多吉他手会这一招,而他们都只是偶尔用一下,很少人会从头弹到尾,因为这对技术的要求太高了。

以上就是Stanley Jordan。对于他的音乐,大家喜欢与否都没问题。但这真的值得一看。

接下来继续看一位非常有趣的乐手。他很奇怪,他叫Roland Kirk,一位管乐手。我很难说他是萨克斯风手——他主要吹萨克斯风,但也吹长笛,还有其他一些奇怪的乐器。我蛮喜欢他的音乐,虽然他很不正常。

 

♬ 点击播放视频 Roland Kirk《Serenade To A Cuckoo 1972》

 

Roland Kirk 罗兰·柯克(1935-1977),美国多乐器演奏家

苏重:

他也叫Rahsaan Roland Kirk,是一个乐器多面手。如果你刚才有注意到,他一边吹长笛一边哼唱,随后又把风笛也加入进来,后来还吹了鼻笛。非常可爱的玩法。

沈鸿元:

不过玩鼻笛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定不能伤风感冒,不然吹出的气可能会黏糊糊的。

苏重:

刚才视频里字幕有写到,Roland Kirk是一位知名管乐手,以能够同时演奏好几个乐器为人所知。刚才那个视频体现得不是特别明显,我们来另外看一个关于Roland Kirk一次吹好几个管乐器的表演。

 

♬ 点击播放视频 Roland Kirk《The Inflated Tear》[Live in Prague, 1967]

 

苏重:

Roland Kirk在视频里同时吹三把萨克斯风,同样是视觉上非常震撼,但我不会将其评价为“特技表演”或“口吐人言的狗”。我很喜欢这样的音乐,它非常有味道。

因为他是盲人,所以会有一些动作,在平常人看来或许会有些僵硬和古怪,比如去摸麦克风,确认它的位置等等。他有一个小故事:因为他会玩鼻笛、风笛、萨克斯风等多种乐器,很多人会觉得他已经无所不能了,而其实他的才能远远不止这些。他用浇花的水壶也一样可以演奏音乐。有一次,他带着他的团员去海边玩,别人问他想干什么,他说他想尽量靠近海,听听海浪的声音。海边有人在吹着螺卖贝壳,这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于是他们便靠近了卖贝壳的地方,并向老板借贝壳来玩儿。于是他就开始演奏,不知不觉海滩上的人都聚集过来,现场变成他个人的贝壳音乐会。演奏结束后他想买下贝壳,老板说要把全部的贝壳送给他,并盛情邀请他下星期再来……这就是Roland Kirk的小故事。

这件事启发了他当时在场的另一位团员,他是Roland Kirk的徒弟,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长号手。后来他也做了一些非常不正常的事情。这个人叫Steve Turre。

 

♬ 点击播放视频 Steve Turre《United Nations Orchestra》

 

Steve Turre 史蒂夫·图雷(1948- ),美国爵士长号手,贝壳演奏的先驱

苏重:

刚才这个视频里我们只看到他吹海螺,他其实也是一个很优秀的长号手,有其他的作品,换句话说,他也有正常的时候。刚刚的音乐是拉丁式的节奏,很活泼。他刚才也展示了一个很重要的舞台技巧,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是一下子就拿起两只海螺一起吹,而是左手来一下,右手来一下,先有个铺垫,制造观众预期心理,然后再真的两只海螺一起吹,让观众的期待得到满足。以上就是Steve Turre。

沈鸿元: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我对Stanley Jordan的点弦吉他演奏的看法,多了数码的感觉,少了点灵魂的味道。后来我们看到了这些同样颇具观赏性的这些夸张的所谓“不正常的爵士乐手”,他们所用的乐器都是我们相对不那么熟悉的,但不管是之前那位盲人萨克斯风手Roland Kirk,还是刚才这位“海螺王子”Steve Turre,他们的音乐都有很高的辨识度。换句话说,不需要用看的,用听的就可以分辨他们在玩什么乐器。可是听Stanley Jordan的演奏,我会觉得那就是一个吉他手在演奏,“还不错啦,可是颗粒感怎么会这么重?”之类的。

他们的差距就体现在这里。Stanley Jordan是只能够用看的,Roland Kirk和Steve Kirk是不管用看的还是听的都能令人愉悦。这就是音乐性的差距。

但我还是要强调,音乐是非常主观的,大家各有己见,我们在此只是分享,好与不好由你们自己判断。

苏重:

其实沈鸿元一开始只是作为“观光客”来到深圳,结果被策划人“设计”了,变成了讲者,所以今天的讲座我们也是没有排练过的,也不知道它会变成一个Stanley Jordan的“批判大会”。如果有冒犯还请多包涵。

我们刚刚看了一些比较不熟悉的乐器,比如海螺、鼻笛。我们现在来看一个演奏所有人都掌握得很好的一样“乐器”的人。讲他的名字大家就应该知道是谁了——他叫Bobby McFerrin。

 

♬ 点击播放视频 Bobby Mcferrin《Drive (re-synqed) 》

 

Bobby Mcferrin 博比·麦克费林(1950- ),美国歌唱家、指挥家,以独特的发声技巧闻名于世,曾10次获得格莱美奖

沈鸿元:

这个就真的很有意思了。我所知道唱歌的共振方式有鼻腔共振、胸腔共振、腹腔共振、丹田共振,甚至还有夸张的头顶共振,但我还真没听过说像Bobby这样的“扁桃腺共振”。

苏重:

Bobby McFerrin现在依然非常活跃,好像他也来过好几次中国。基本上他是一个爵士乐歌手,但他最近也出了一些唱片,子承父业,唱他父亲专长的黑人灵歌,Negro spirituals,一种黑人唱的宗教音乐。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玩法。和Stanley Jordan一样,应该就只有他能这样做了,实在学不来。

沈鸿元:

我才发现苏老师真的用心良苦。从早期的世界音乐,慢慢进入到爵士乐,黑人的音乐,然后再进入到现代音乐。Bobby McFerrin是因人声出名的。事实上所有乐器的发明都是为了模仿人的声音,乐器的发明是为了弥补人声中的不足,包括音量和传递的距离。比如小喇叭前面的橡胶做的弱音器是在模仿婴儿的哭声。然而回过头来,人又开始模仿乐器的声音,例如Bobby McFerrin。例如他的扁桃腺共振发出的声音慢慢影响到现在的人,很多新的音乐就应运而生。

苏重:

Bobby McFerrin其实影响了很多我们现在听到的流行音乐,比如beat box其实早年也受到他的影响。

接下来这一位演奏者,一再坚持钢琴是一种打击乐器,他叫Cecil Taylor。

 

♬ 点击播放视频 Cecil Taylor《Pontos Cantados》

 

Cecil Taylor 西索·泰勒(1929- ),美国自由爵士先锋钢琴家,图为Cecil Taylor于2012年出版的专辑《The Complete Nat Hentoff Sessions》封面

苏重:

这是Cecil Taylor的演奏。他非常厉害。刚才在画面上,他弹得很快的时候出现了残影,就像有非常多只手。他这个音乐比较偏向自由即兴和前卫,像昨天晚上在爵士音乐节演出的来自德国的徐凤霞老师的尚音三重奏和北京的萨克斯风手李铁桥老师,他们的表演有许多即兴的成分,很有趣。

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刚才的表演?但以我来讲,刚才看到的这一长段演奏中的每一段的关联是很有逻辑性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看?他的段落之间的过渡在我看来是很合理的。如果你能接受这样的逻辑,可能你就比较能够欣赏这样的即兴音乐,体会它在表达什么情绪。

如果刚才你因为这样的音乐过于前卫而离开,我觉得你会后悔。相反,如果你觉得“太好了,讲者很合我的胃口”之类的,恐怕你也要失望,因为接下来我会播非常流行的音乐。

需要和大家提到的是,近一二十年来,乐器一直是在增加的。新的乐器被投入使用,成为流行,赢得大家喜爱。但这十几二十年来,有一种乐器在流行音乐界变得非常火红。大家都很喜欢它,很多使用这样乐器的高手也名利双收。这样乐器后来在大概80年代时也在爵士乐里面展开运用。我们说到的这样乐器在书店里面也有,就是黑胶唱盘。我们来听听看它在爵士音乐里面的运用。这是爵士键盘手Herbie Hancock的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真的非常流行,曾经在美国登上排行榜。这首歌叫《Rock It》。这里面就运用了一些黑胶唱片。

 

♬ 点击播放视频 Herbie Hancock《Rock it (Acid Jazz)》

 

Herbie Hancock 赫比·汉考克(1940- ),美国爵士键盘手

Herbie Hancock于1983年出版的专辑《Future Shock》封面

苏重:

我们刚才听到的就是Herbie Hancock和他的乐团所演奏的《Rock It》,这也是他的名曲。

他在这个现场演出中增加了一个乐器,即唱盘。这位“转唱盘手”不仅负责节奏的部分,后面也参与了轮流的即兴。这是他们的一个玩法。

把黑胶唱盘作为一种乐器,后面也出来了一些高手,也可以有很厉害的演奏技巧——它当然是一个乐器,因为它能发出声音,扁桃腺都是一种乐器,何况唱盘。

我们来看一位很擅长转唱盘的DJ,来自加拿大的Kid Koala。我们来看看他的玩法。

 

♬ 点击播放视频 Kid Koala《Drunk Trumpet》

 

Kid Koala 树熊小孩(1974- ),加拿大华裔DJ、“唱盘演奏家”

苏重:

Kid Koala玩的曲子是《Drunk Trumpet》——《喝醉的小喇叭》。

沈鸿元:

他玩法大概是这样的:右边的唱盘是用传统的standard、swing的节奏在跑一首曲子,左边的唱盘让它在那边scratch(刮碟),刮的就是小喇叭的演奏,他通过控制唱盘速度的快慢制造不同的pitch(音高)和节奏,出来的效果就像小喇叭喝醉了一样,两个唱盘一起播放就形成了这首曲子。

刚才我们也感受到了苏重老师给我们安排这些音乐的逻辑。一开始是乐器,乐器的发明是为了模仿人类的声音,让声音讯息能够传递得更远。但慢慢地,人类的声音开始回过头来去模仿乐器。例如Bobby McFerrin,利用身体各个部位,包括扁桃腺共振等,去制造宛如打击乐般的效果。再如A Cappella无伴奏人声合唱团,用不同的声部来替代乐器伴奏。

而人类模仿乐器声音之后,又因为节奏的关系,慢慢影响到了数位音乐。DJ开始用scratch的方式来使原本所谓acoustic的,原声乐器甚至于人的声音变得数码化。产生了类似于刮碟、打碟这种将原声数位化的行为之后,人又去模仿数码,比如现在流行的beatbox,就是人用声音假扮成DJ而制造出来的节奏声响。

总结来说,就是乐器被创造出来模仿人的声音,人又回过头来模仿乐器,继而人又影响到新一代的数位化的乐器,然后人又去模仿这些新的声音……这样一层层的逻辑交叠,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不过就是过去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发展。从这个脉络去思考,我觉得挺有意思。

苏重:

其实这一切从某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家听音乐是很贪新鲜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瞬间的热潮,过了就算了,大家就把它们扔了,但其实这些东西可能都不错。今天这个不正常爵士乐手总汇主要是讲一些比较奇特的乐器、乐器研究方法和奇特的声音,希望大家有个印象。你喜不喜欢这样这样的音乐,其实都无所谓,多一些可能性嘛。毕竟有人吹海螺也成为一代大师。因此很多事情在创作和欣赏上的可能性都是无限的。

那么今天我的分享就大致到此结束,大家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想要分享的,比如说“讲者长太丑,回去美个容再来”之类的也没问题,欢迎提出来来一起讨论。

沈鸿元:

对了飞哥,要是你明年请Cecil Taylor来,我会建议你先给钢琴保个意外险。

阿飞:

我发现他的那个钢琴是立式的,不是三角的。

苏重:

对,立式的砸坏了比较不可惜。

阿飞:

但他有点变态,为什么要让他弹STEINWAY呀,给他个便宜点就好了,随便他怎么砸。

沈鸿元:

我觉得刚才他结束的时候眼镜一摘转身就走,那个很酷。

苏重:

哈哈,你说他装牛也好,这可能就是音乐家的风范吧。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一起分享讨论。大家看看飞哥的表情,他多么期待大家能有一些反响和反馈。

阿飞:

对,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给他们一些“鸡蛋”。我本来想在下面装观众提问,但好像太显眼了。

沈鸿元:

其实在美国有一本杂志叫《DownBeat》,每年都会票选各项乐器的读者心中最佳和乐评人心中的最佳乐手。像今天这样的“不正常音乐家”他们也有个归类,也会票选出最佳乐手,但具体的类目名字我忘记了。

苏重:

Steve Turre好像得过两次年度“杂项乐器演奏者”。介绍的时候,他的乐器就写“海螺(shells)”。今年的得主好像是Béla Fleck,弹banjo(班卓琴)的。

Béla Fleck 贝拉·弗莱克(1958- ),美国班卓琴大师

沈鸿元:

比利时口琴手Toots Thielemans也是得奖的常客,但他好像不是以吹口琴,而是以吹口哨而连续几年登上不正常乐器最佳乐手的宝座。

Toots Thielemans 图茨·蒂勒曼斯(1922- ),比利时爵士音乐家、口琴家,图为Toots Thielemans与Reinhold Svensson于1960年出版的EP《Whistle While You Work》

观众提问:

我想问刚才Steve Turre视频中的鼓手是谁?看着很面熟,但我一下子想不起。

沈鸿元:

他是巴西的鼓手Airto Moreira,他也是一个不正常乐手。通常一个鼓手的配备是鼓凳和一套爵士鼓,然后旁边可能还有一些破铜烂铁就了事了。但Moreira不同,他会把自己的座位装饰成一个货柜,里面装满各种锅碗瓢盆,他把任何能产生节奏的东西都带在身上,所以每次他要出去表演都蛮麻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Airto Moreira艾尔托·莫雷拉(1941- ),巴西打击乐手

苏重:

你刚才看到有一段Moreira要回到鼓手座位的时候,手里拎了一串木疙瘩,像木块的东西,那后来他也拿来摇。不过他也很爱演,刚才Turre拿两个海螺在吹的时候,Moreira还在后面佯装在喊“你在干什么?”……他也是一个很爱作秀的人,不过这其实是很有趣的,而且他演奏很棒,刚才视频中打击乐器的表现非常精彩,也给他们乐团加了分。

沈鸿元:

Airto Moreira应该是从和Miles Davis玩fushion(融合爵士)的时候开始逐渐知名的。

阿飞:

据说他是当时唯一没有因为Miles Davis而发财的乐手。其他人都成为大师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不认识他。

苏重:

不过今天不管怎么说也多了好几十人认识他了。

沈鸿元:

我们曾经邀请他来过台中一次。当时他应该已经和他前妻Flora Purim离婚了。

观众提问:

我发现你们所说到的“不正常”大概是两个方面,一种是乐器的不正常,一种是演奏的不正常。请问你们是怎么看待“正常”和“不正常”的界定呢?其实说乐器不正常,或许也是乐器的一种演变吧,也许现在不正常,以后就正常了。演奏更是如此,有时候不是不正常,而是创新吧。

苏重:

其实对我来讲,这标准很简单。大家觉得这些乐手正常吗?我觉得是自有公论,这个公论在每个社会阶段,每个时间段都有所不同。我们现在看DJ刮碟配合到音乐里去即兴是很厉害,很特别的。但也许再过十年,你不会刮碟、没有办法和柏林爱乐一起演奏,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DJ。都是有可能的。

我想一百年前也没有人想过,萨克斯风会成为某一个乐种的主力乐器。当初萨克斯风被做出来可能只是因为好玩而已,很多人觉得它不是一个太成熟的乐器,音准有问题,还有很多其它的不足等等。可是后来它成为爵士乐里面的主流乐器。这便是乐器使用的演变,而所谓的“正常”和“不正常”则取决于每个时间段、每个社会群体听众的公论。

所以我今天可能大胆跋扈地认为大家的看法与我一致,觉得这些是不正常的,所以我带了这些不正常的乐手视频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如果是Cecil Taylor或Steve Turre坐在这边,他可能觉得这有什么好看的,掉头就走了。

阿飞:

你应该放Keith Jarrett说“F**k you!”的那个视频。他也算是不正常的。

Keith Jarrett 基斯·加雷特(1945- ),美国爵士音乐家、钢琴演奏家

沈鸿元:

Keith Jarrett无论音乐还是个性,都太不正常啦。刚才您的问题一问,就戳穿了这个命题的“诡计”。其实今天播放这些视频和大家分享,如果您看了之后觉得这还挺正常的,那您“不正常”;你看了之后觉得这东西还蛮奇妙的,没看过,那您还算正常。这是很主观的。我看吹海螺的,觉得很正常,但第一次看的观众可能就觉得很新鲜。

苏重:

对。比如说像Cecil Taylor那样的钢琴手在锤钢琴、砸钢琴,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就是喜欢这么够味的音乐”,可那是他,不是你。那是不同个体的想法。我觉得听音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你自己的感受。这很奇妙,别人没有办法替你享受音乐。再好的朋友,再亲的家人,未必喜欢一样的音乐。耳朵是自己的,不要去管乐评人和讲座讲师。他们可能也都是胡扯的。

沈鸿元:

或者是(像阿飞这种)顺道来插花的路人甲……

苏重:

或者开了很漂亮的书店也卖很多唱片、平常口沫横飞的一些书店老板,你们都不用太相信,要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喜欢今天听到的这音乐,你喜欢,那么对当下的你来说这音乐就是有趣的。这是我的观点,你也可以不同意。

还有什么别的问题吗?

沈鸿元:

其实也无所谓啦,大家应该还会待在书店,放点音乐,大家继续“搅和搅和”,一起聊一聊。

苏重:

好的,那今天就是这么回事。谢谢大家!


文本信息

来源:讲座录音

整理编辑:陈鹿鹿,李桐慧,叶雯雯,尹思卜

校对:曾飘远、陈鹿鹿